非银金融行业周报:公募三阶段降费落地 1H25保险行业增配二级权益超6000亿元
本期投资提示: 券商:本周申万券商II指数收跌5.31%,跑输沪深300指数4.50pct。《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1)持续推进降
本期投资提示: 券商:本周申万券商 II 指数收跌5.31%,跑输沪深 300 指数 4.50pct。《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1)持续推进降费让利投资者: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具体而言,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认申购费率上限分别调降至0.8%、0.5%、0.3%;《征求意见稿》将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服务费率上限分别调降至0.4%/年、0.2%/年、0.15%/年(针对持有期超过1 年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份额(货基除外)不再继续收取销售服务费)。2)引导长投资:优化赎回安排,赎回费全部计入基金财产。《征求意见稿》将原有的4 档进行以下调整:①持有期限<7 天:1.5%(保持不变);②7 天≤持有期限<30 天:1%(原来0.75%);③30 天≤持有期限<180 天:0.5%(费率保持不变,取消3 个月档位);④持有期限≥180 天:实操层面较多为0%。3)差异化设置尾佣支付比例:个人销售保有维持50%支付上限;对非个人投资者的保有量:a.针对股混型基金:客户维护费/基金管理费比例为30%上限;b.针对其他基金:客户维护费/基金管理费比例为15%上限。4)代销格局变化:FISP 机构直销平台运行。 对于ToB 的基金代销机构影响较大,未来代销机构竞争力将从渠道转向综合服务能力。 保险:本周申万保险II 指数收跌4.03%,跑输沪深300 指数3.22pct。1)中长期资金入市战略定位持续升级,分红险转型成效超预期,为险资入市提供长期驱动力。1H25 上市险企分红险转型表现亮眼,太平人寿分红险在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占比87.1%;中国人寿分红险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超50%,新单保费占比超19.87%;太保寿险分红险占新保期缴的42.5%,新单保费占比16.1%;新华保险自二季度起开始着重发力推动分红险转型,1H25 公司分红险新单保费占比10.9%。分红险独立账户独立投资,风险偏好较一般账户更高。以友邦保险为例,截至2025年6 月末,公司分红账户资产中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达39.0%,高于非分红账户28.0pct。预定利率非对称调整后,分红险的相对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中期视角下,我们看好居民存款搬家趋势对于保险需求的积极影响。2)1H25 保险行业/上市险企增配二级市场权益6223/4862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较年初增长8.9%至36.2 万亿元。7 家上市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规模合计较年初增长7.5%至21.8 万亿元、占行业整体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重为60.3%。险资持续增配债券、股票,长期股权投资占比阶段性提升,1H25 险资合计增配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6222 亿元,占比较24 年末水平+0.7pct 至13.05%。以股票+基金作为二级权益规模(如披露权益型基金则使用股票+权益型基金口径),截至2025 年6 月末,7 家上市公司二级市场权益配置比例合计达13.2%;其中,股票占比9.4%,基金占比3.8%。截至2025 年6 月末,上市险企二级权益配置规模较年初增长20.3%,增幅达4862 亿元;其中,平安上半年增配二级权益规模最多,公司频繁举牌银行等公司、增加高股息股票配置,合计增配二级市场权益2076 亿元,占上市险企增配总规模的比重达42.7%;国寿上半年增配二级市场权益1632 亿元,占比33.6%。3)1H25 7 家上市险企二级市场权益配置规模高于新增保费的30%。1 月,监管明确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 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 股。使用经营净现金流作为新增保费的近似度量,1H25 7 家上市险企股票及基金合计增配规模超出新增保费30% 1911亿元,由于股票+基金增配规模中包含A 股和港股,且仅平安、太保、阳光计算口径为股票+权益型基金,预计实际A 股增配规模小于以上全口径测算值。 投资分析意见:券商:我们推荐 3 条投资主线。1)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综合实力强的头部机构,推荐广发证券 A+H、国泰海通 A+H、中信证券 A+H;2)业绩弹性较大的券商,推荐东方证券 A+H、东方财富和招商证券 A+H;3)国际业务竞争力强的标的,我们推荐中国银河 、中金公司 H。保险:我们持续推荐中国人寿(H)、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财险、中国太保。港股金融/多元金融荐:香港交易所、中银航空租赁、江苏金租、远东宏信。 风险提示:保险: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资本市场波动;3)长端利率下移;4)大灾影响超预期。券商:1)经济下行;2)流动性收紧;3)券商间并购重组推进不及预期;4)部分券商存在因并购重组产生商誉或其他资产减值计提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