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开型产品成活钱“新宠”,银行代销加速迎变,有银行考核押注理财规模
每经记者|李玉雯 每经编辑|张益铭
兼顾流动性和较为稳健收益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曾是众多低风险偏好人群的“心头好”,而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其收益优势正在不断收窄。
这让不少投资者开始寻求“替代品”。“现在很多客户会选择日开型理财产品,因为看重流动性,我自己的钱也很大一部分放在这类产品上。”上海一家大行网点副行长王梦(化名)告诉记者。
所谓日开型理财产品,即每天开放申购和赎回功能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与现金管理类产品乍一看十分相似,都具备申赎灵活、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适合零钱打理,但实操中两者在赎回机制、投资范围、估值方式等方面仍有所区别。
此外,记者从银行业内了解到,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当前日开型理财也成为不少银行代销的必争之地。“我们现在的考核指标里,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当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理财。”王梦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支行今年全年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量目标约23亿元,理财大约会占到70%。而随着日开型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关注,“市场都在抢这一块增量资金”。
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不断走低,日开型产品成活钱理财“香饽饽”
记者从普益标准方面获取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6.88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7.31万亿元下降了超过4300亿元。
另据民银研究报告,2025年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近7日年化收益率中枢1.54%、较上年末降幅14bp,二季度末进一步降至1.41%,上半年累计降幅扩大至27bp。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数次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带动了市场利率下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及规模普遍承压。
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同样具备申赎灵活优势的日开型理财产品,将其作为零钱打理的新选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金管理类产品与日开型产品的区别包括几方面:
一是赎回到账时间。“这是非常直观的区别,现金管理类产品通常设有每日快速赎回额度,大部分产品的快赎额度是每日1万元,部分产品赎回到账时间是T+0.5,资金流动性会比日开型产品更高一些。日开型产品赎回到账时间一般都是T+1,有些是T+2。”王梦说道。
二是投资范围。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等,收益空间相对有限,但表现往往更加平稳。日开型产品投资范围相对更广一些,通常投资货币基金或短期的债券型基金,收益潜力相对会更高一些。“一些现金管理产品的收益率在1.3%左右,日开型产品有些能到1.8%及以上。”王梦以其支行代销的部分理财产品为例向记者介绍。
三是估值方法。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基本每天都有持仓收益,收益表现较为平稳。日开型产品主要采取市值法估值,对底层投资情况的反映更加真实,但产品净值也会随着市场情况有所波动。
四是收益计算展示规则。现金管理类产品以万份收益和7日年化收益率展示产品的业绩表现。日开型产品大多定期展示净值变动以及近6月、近1年、成立以来等不同阶段的年化收益率。
总体而言,日开型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广,收益空间会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更具优势,但在市值法估值下,日开型产品的净值和收益波动相较现金管理类产品也会更为明显一些。
基于此,王梦也提醒,虽然日开型产品受到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但这也不意味着就能盲目跟风,要综合考虑流动性和稳健性来进行选择。
有银行单列非存款类金融资产指标,日开型产品是重要抓手
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搬家”浪潮正席卷理财市场,今年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表明相当部分普通存款流向了理财等非银部门。
银行一线人员对此趋势的感知更为明显,并且也因此积极地抢占代销市场。“感觉今年行业整体都更加重视规模的引导,我们现在的考核指标里,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以前很少会把它单拎出来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考核,现在这项任务明显比前几年重了许多。”王梦告诉记者,理财、保险、基金都算在内,从规模来看,理财的占比无疑是最高的。
她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支行今年全年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量目标约23亿元,其中理财大约会占到70%。
多家机构预测,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研报中指出,当前,理财产品的“低波、稳健”特征对银行存款客户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叠加存款利率低位运行且仍有一定下调空间,理财的存款替代定位预计将持续发挥作用。这一趋势背后,是银行在息差压力下,对长期限定存价格调控的侧重,“因此理财的存款替代逻辑,一定程度上也服务于银行的负债成本优化战略,从代销角度具有增长动力”。
“单纯从收益对比来看,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大行现在3年期定存利率也就1.5%左右,我们的日开型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也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水平,加上近年来大部分客户对于短期产品的偏好在增加,一些客户也会把它作为资金‘中转站’,所以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关注,市场都在抢这一块增量资金。”王梦对记者表示。